,擅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,而右腦更加直觀和感性
。
在兒童成長過程中
,尤其是3歲左右,是右腦占據(jù)主要地位
,孩子的情緒不能很好的控制
,左右腦的整合也不好。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孩子是不聽道理的
,就愛哭
,哭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。
二
、家長不必自責
。從這件事情當中我們了解到,您的孩子并不是去搶那位小男孩的玩具
,是在他不玩了以后
,您的孩子才去玩的,因此
,您的孩子沒有錯
,您不必自責。而且您已經(jīng)與孩子講了道理
,但是孩子并不聽道理
。一個五六歲的男孩,他的父母居然不在孩子身邊
,這也就無法及時的教育孩子
。孩子后面哭起來了,是因為他沒有滿足他的要求
。人們不可能滿足孩子的每個要求
,特別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。因此
,這不是您的責任,您不需要自責
,更不必讓自己產(chǎn)生愧疚心理
。
三
、與孩子共情孩子看的好玩的玩具都想玩,這是很正常的
。他們認為他剛剛玩了的玩具就是屬于他的玩具
,別人不能動,這也是孩子的物權意識導致
。當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
,就會很自然的哭起來。雖然孩子做的不對
,想把玩具搶過去
,但是,成人可以先去理解孩子的感受
,與他共情
。這樣,孩子的感覺會好一些
。
共情就是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
,就好像感受到對方的情緒體驗一樣。感知別人的情緒
,理解別人
。共情也不是同情。同情是面對別人的處境
,指我們自己內(nèi)心的感受
。共情是不做評判的。比如
,可以這樣與孩子溝通:
“你也很喜歡玩這個小汽車
,對嗎?”
“嗯
!如果我喜歡的玩具現(xiàn)在玩不了的話
,我也會很焦急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!?/p>
“你感到有點難過
,是嗎?”
共情去認真去傾聽孩子的聲音
,了解孩子的感受
。當他覺得他的感受被你看到了以后,他就會認為你理解了他
。孩子的行為就不會那么過激了
。
我們成人在一起交往也是如此。有時當你很想與一個人吵架的時候,如果對方能夠覺察到你的情緒
,并且能夠與你共情
,你的心就會變得柔軟下來。孩子也是一樣
,與孩子共情
,實際上就是與他建立一種感情的連接。當孩子與成人有了連接以后
,他就不會對你有那么強烈的抵抗的情緒了
。
四、用啟發(fā)式問題與孩子交流
。孩子是不喜歡聽道理的
,如果總是成人在對他講道理,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發(fā)言權
,真理都在成人的手里
。因此,要讓孩子有說話的機會
。我們可以用啟發(fā)式的語言去問孩子
,讓他來說:
“你能告訴我這是誰的玩具小汽車嗎?”
“想想看
,你們怎樣玩才可以讓大家都有玩小汽車的機會呢
?”
用啟發(fā)式的問題,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思考
,這是誰的玩具
?如果他知道是公共玩具,他自己心里就已經(jīng)有答案了
。既然是公共玩具
,那么大家都可以玩。妹妹已經(jīng)在玩了
,你如果想玩就要耐心等待一下了
。并且讓孩子關注于如何去解決問題,而不是一直在那里爭執(zhí)
。
五
、用肢體動作來撫慰孩子。當孩子在哭的時候
,有時用語言去哄孩子并沒有什么作用
。這時,成人可以蹲下來
,用眼睛看著孩子
。問問孩子能不能抱一抱他
。對于一個不認識你的孩子,有的孩子會感到害怕
。但是可以多問幾遍
,讓孩子感到你是親近他的
,對他沒有惡意的
,可以用擁抱來緩解孩子憤怒的情緒。如果孩子不愿意
,也不勉強孩子
。
擁抱的力量是巨大的。有時擁抱一個孩子
,可以讓孩子在成人的懷里變得柔軟起來
。等他哭一會兒,他的情緒會慢慢平和下來
。另外
,蹲下來,用手撫摸孩子的后背
,或者拉拉他的小手
,都可以起到平復情緒的效果。
六
、不要害怕孩子哭
。哭是孩子很正常的一種情緒反應
。孩子哭只是因為他自己不講道理
。您自己并沒有做錯任何事情,因此
,您不用擔心孩子哭
。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孩子哭,就向他妥協(xié)
。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就是和善而堅定
。和善是尊重孩子,只要你尊重了孩子的感受就行
,尊重不等于答應孩子不合理的要求
。孩子想哭就讓他哭一會兒,這也是一種尊重
。讓孩子體驗不同的情緒
,并不是一件壞事。
如果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在哭
,您可以把事情實事求是的對他父母解釋一下
。如果孩子的父母是講道理的話
,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樣的性格和脾氣,是不會責怪您的
。如果孩子的父母不講道理
,您也不用害怕。您沒有傷害孩子
,如果他認為您打了孩子
,或者傷害了孩子,他也要有證據(jù)才行
。以后看到孩子沒有父母在身邊
,可以報警,讓警察來處理
。
讓一個五歲的孩子單獨在外面玩
,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。父母們不要等到發(fā)生了悲劇再來后悔